2023年10月,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、自然资源部、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经过严格遴选,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。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,是强化以城带乡、城乡互促,推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的有力举措;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贯通产加销、融合农文旅的重要工程。
在2025年,城乡文旅协同将在试点名单与《措施》的联合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。首先,利用智慧农文旅链接城市与乡村,比如浙江余村通过“AR窗花教学+云端认养农田+乡土数字剧场”模式,成功打造了智慧农文旅生态,验证“技术轻量化+文化在地化”的可行性。其次,打造城乡区域桥梁消费场景,比如成铁开通的蛇年首趟“熊猫专列”,以火车为桥梁,将西昌彝族乡村的特色文化产品融入进城市居民的旅游生活中,实现城乡一体化沉浸式文旅联动发展。
02技术为骨:沉浸式体验的底层架构
沉浸式文旅以高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为价值核心,给予游客参与感与体验通感,其对于技术的升级与融合具有巨大的更新需求,在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2025年,不断打磨,不断提升沉浸式体验的底层架构即沉浸式科技是核心时代议题。结合2024年的新兴沉浸式技术突破,编制将从感官到行为到认知三个层面的技术更新,试为新一年的沉浸式文旅技术升级提供实践路径参考。
感官沉浸——感官层技术的精准触达
沉浸式文旅的关键在于给予观众从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嗅觉五感刺激以丰富游客体验,到了2025年,沉浸式文旅技术的感官体验将突破传统界限,通过神经级精度、多模态交互、情感化响应等技术革新,实现从“物理感知”到“神经共鸣”的跨越式升级。
首先在视觉上,部分VR“3D显示”或将被“光场显示”解决方案代替,比如全息纱幕将成为各大沉浸式体验空间的应用技术,其采用纳米级光场渲染技术,投影粒子密度提升至每平方米1.2亿像素点(相当于人眼视网膜分辨率),消除纱幕成像的颗粒感。同时,沉浸式AR技术将更加精准地通过环境光场实时校准,实现虚拟物体和实景光影的毫米级同步,带给观众“更快、更准、更虚实融合”的体验。
其次在听觉上,环境声将从打造“立体声场”转向“生物声学”,通过基于HRTF(头部相关传输函数)的个性化声场建模,通过耳道扫描生成专属音频算法,实现“颅内定向声”,将人耳定位与声场变化相结合,创造更符合实际听感的沉浸体验。
从触觉上来看,沉浸式触觉互动将从单纯的“振动反馈”到实现“分子级拟真”,通过试点采用基于石墨烯的触觉智能运动跟踪手套,为技术后台提供精确的体验者触觉反馈和上肢运动跟踪,从而增强虚拟交互体验。
从嗅觉与味觉上看,将着力于从“单一味道”转向“情绪与叙事导向的分子库”,普通的嗅觉体验将升级重塑,通过佩戴装置利用AI分析用户行为体验进程、心率瞳孔收缩等定位观众情绪与故事体验点位,自动释放气味让观众更有移步换境的实际体验。